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重大部署。高校具有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如何更好地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效應,與區域共同促發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廣東高校牢牢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在科研、專利、成果轉化等領域結出累累碩果。
我是來自粵芯半導體技術研發部的(工程師)
我姓于
今天很高興
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咱們集成電路制造相關的一些知識
在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強芯班”的課堂上,芯片工程師于紹欣完成了今年秋季學期的第一次授課。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是因爲學院實行“學業+産業”雙導師培養機制。
为攻坚核心技术,广东工业大学以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2021年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确定了“2+2”“3+1”学制,在學生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从学校8个学院28个工科专业进行选拔招生,横向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跨学院、多专业的横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同时引入龙头企业,在粤芯半导体、华大九天等芯片龙头企业聘请30余多名兼职校外导师。學生在大学四年级时,直接进入企业跟随导师在项目组实习。
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资深经理 于绍欣:
整個制作流程至少有1000多步
那學生的话是从头到尾的每一步流程
都可以進行了解
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資料
可以有第一手直觀的感覺
院长熊晓明曾在知名企业工作25年,深知产教融合对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将一线研发思路与最新市场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學生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 熊晓明:
像我們的課程教材都是由企業來定
包括學生的选拔企业直接参与
還有一部分的課程缺乏設備這些東西的話
也是有企業的老師來上課
“牵手”华为、粤芯半导体等30多家企业,广工开设的“粤芯班”“强芯班”, 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输送高契合人才。近五年,学校已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领域,培养近2000名硕士、近百名博士,规模、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撑广东“强芯工程”,实现了学校与区域的“双向奔赴”。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胡钦太:
廣工厚植産業基因
服务国家所急 广东所需
做實“與産業深度融合”
力推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学科交叉
應需而變育人才
实现学校与国家 大湾区 广东的同频共振 命运相系
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孫海霞正在與企業導師討論納米凝膠項目相關技術問題。
她是27位華工與廣納院聯合進行的“粵港澳大灣區醫藥與健康産業跨領域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專項的博士生之一。她在完成理論學習後,進入實踐環節,在企業導師的帶領下從事聯合研發。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赵倩:
(學生)就在华南理工大学有校内的导师
進行兩年的教育和培養
在後面的兩年
學生到广纳院来进行联合培养
他是直接可以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
還有這種技術的研發的過程中的
依托国家级纳米产业的創新平台,两年内孙海霞已经完成了两篇SCI论文和一项专利申请。
华南理工大学2022级材料与化工类别工程博士 孙海霞:
(感觉)更科学 更严谨 更规范 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
在這裏面它有一套很規範的一個流程
去縮短很多細節化的一些東西
然後我在這裏面學到的東西就是
更加了解把一個東西從一個idea(想法)
我們把它實現成爲一個産品的過程
截至目前,华工已经与超过50家企事业单位在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大关键领域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深度改革高端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挂牌,未来将与南方电网、保利集团、东方电气和中国中化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培养卓越工程师。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章熙春:
我們依托大灣區地緣優勢
着力打造引领性 示范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當好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排頭兵
爲大灣區全球科創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設
輸出源源不斷的“華工智慧”和“華工力量”
爲了有效引導優秀人才向實體經濟流動,截至目前,廣東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個産業學院,覆蓋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戰略支柱産業,以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覆蓋近60個産業門類,85%的産業學院直接服務廣東“雙十”産業集群發展(10個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和10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廣東高校現代産業學院的本科生培養規模達17.5萬人,建設省級示範性産業學院50個,數量爲全國之最。
網址鏈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765f68a462ae0fc0a88fb2ac1989541e?shareId=mRa6Lp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