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工業大學校園。
在時間的長河裏,65年似乎只是一瞬間。但對于廣東工業大學來說,卻是本科辦學從無到有、從起步到強大的不凡曆程。
11月12日,廣工將迎來本科辦學65周年。
在新落成的校史館裏,一面浮雕牆講述著廣工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發展故事:數次搬遷、幾度易名,但始終紮根南粵,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爲廣東發展作貢獻,深度服務國家戰略。
一代代廣工人拼搏奮鬥、勇攀高峰,用行動爲“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的校訓注入生動注腳。
初心如磐,逐夢“攀撐”。在新時代,廣工深入實施“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向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創新型大學發起沖鋒,不斷求索。
“長子”廣工
冬日暖陽,海風拂面,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海濱校園裏,師生鬥志昂揚。
2年前,廣工揭陽校區建成開學,揭陽有了首座本科高校。
“廣工人信心滿滿,要把揭陽校區辦成‘百年老店’。”廣工黨委書記胡欽太說,揭陽校區以服務揭陽乃至汕潮揭都市圈、粵東地區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爲使命,將爲廣東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貢獻更多“廣工力量”。
從開始本科辦學至今,65年間,廣工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爲省屬理工科高校“長子”,廣工“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爲廣東發展作貢獻”的如磐初心始終不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工業亟待發展,廣東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電子等重工業生産基本空白。爲迅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支撐廣東華南工業基地建設,廣工的前身廣州工學院應運而生。

80年代的廣東工學院校門。
1958年,廣州工學院開始本科辦學,在那個專業技術人員稀缺的年代,向社會輸送了電工、機工、土木、化工、水利等專業人才,成爲支持廣東工業建設的寶貴力量。
而後,廣工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經曆四次跨越式發展——
1995年,三校合並,實現擴規模。在中國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大潮中,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華南建設學院(東院)合並,組建爲廣東工業大學,並被列入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4年,进驻广州大学城,实现拓空间。學科建設水平、學生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自此,实现了到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进入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學科建設行列、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等新突破。

2004年9月6日,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東門校牌揭幕。
2015年,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實現上水平。2年後,列入廣東省首批建設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廣工把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契機與産業深度融合,多項核心辦學指標成倍增長。
2021年,廣工提出實施“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高端電子制造和綠色材料化工2個學科群,建設智慧醫療創新技術中心、廣東國際先進設計中心、廣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3個中心),鉚勁攀高峰,努力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在更高水平上以更大作爲支撐廣東制造強省及“雙區”建設。

2021年,廣東工業大學提出實施“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
廣工交出了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以攀撐行動诠釋著攀撐精神: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38位,2023年跻身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高校301—400位,U.S.News2023世界大學排行榜全球653位,國內第68位……
這種攀撐精神,不僅體現在辦學整體實力上,更體現在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鼓舞著廣工人敢爲人先、迎難而上。
今年6月18日,广工篮球队战胜清华大学,夺得第25届中国大學生篮球联赛(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书写了打破“三连冠”的“篮球童话”,引起全国关注。
“就是因爲我們夠拼!”獲得全場MVP的廣工男籃隊員陳國豪說,雖然團隊的陣容不如清華,但每個人上場就是“拼到底”。

广东工业大学夺得第25届中国大學生篮球联赛(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這種“拼到底”的倔強精神,由廣工人在悠久的辦學之路上鑄造,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都滋養著代代廣工人。
1970年至1982年,廣東工學院因國家發展需要遷往韶關曲江辦學,與南華寺爲鄰。學校師生在物質匮乏、設施簡陋、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依然堅守著興學爲民、治學報國的精神信仰,從未停下培育人才和科技報國的腳步。期間,還孕育了兩項國家級科研獎項,這也是廣工首次獲得的國家級科研獎項。
“當時艱苦的條件非但沒有打消師生的學習熱情,反而使大家更加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獲國家級科研獎項的黎樵燊教授和黎祚堅教授曾回憶道。

1981年,廣東工業大學教師在實驗室做實驗。
栉風沐雨、接續奮鬥。
從爲支撐廣東華南工業基地建設蹒跚起步,到三校合並擴規模,再到六校區齊頭並進跨越發展,一代代廣工人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勇擔時代使命,扛起“長子”的責任和擔當——國家需要、廣東需求,就是廣工的行動指南。
創新廣工
夜幕降臨,實驗室燈光亮起來了。廣工集成電路學院院長熊曉明帶著師生爭分奪秒攻克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1年,广工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如今已是省内集成电路人才培養规模最大的基地,为“中国芯”研制和生产培养创新人才。
“創新”二字,寫進廣工的校訓、發展目標。
它正是這座以工科見長的學府發展的不竭動力,支撐廣工發展闊步向前,開拓進取。
1970年,廣東工學院與廣東省科委、廣東省電力局合作攻關,曆時3年研制了省內首台中型電子計算機,應用在廣東省電力局中心調度所,進行電力系統的潮流計算、短路計算、電力系統的運行調度等,持續使用了10年。
而今,廣工的創新,不僅有“全省首台”,更有“全國首個”。
廣工教授謝勝利作爲泰鬥微電子的首席科學家,帶領校企聯合科研團隊,突破了行業內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研發的相關産品填補了我國該領域自主設計的空白。該産品已量産應用于近十個國産汽車品牌。

广东工业大学學生在做实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在新時代,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廣工進一步探索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先行先试,创新范式。自2011年起,广工面向机器人、集成电路、软件和新能源汽车等前沿技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设了华为智能基座项目、IC班、匠芯班等21类特色化育人项目,創新創業教育覆盖學生超40%,形成了产教融合、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養“广工模式”。
拔尖领军,引领未来。广工着力推进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计划、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打造创新人才培養的沃土。
交叉融合,沖擊一流。面對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廣工強工、補理、融醫,交叉融合促發展;同時發展工科底色的人文社科;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推進學科專業調整,2018年以來優化與調整停招專業12個;新增專業14個,其中新工科專業8個、新文科專業2個、基礎學科專業2個……
“这一系列的改革,是使命驱动,也是广工担当。”广工校长邱学青说,广工主动作为,推进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才培養和国家需要、广东需求更匹配,不断提升学校的贡献率。
65年來,廣工培養了50余萬名學子,其中超92%的畢業生留在廣東就業,80%以上奮戰在産業一線,爲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輸送廣工創新力量。
創新是大學的硬實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發展活力。

廣東工業大學畢業生。
廣工,一直湧動著創新的力量。
灣區廣工
“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去年底,廣工師生自編自導自演大型情景史詩劇《青春印豐碑》,將東深供水工程中的廣工故事搬上舞台,感人至深。
1964年,爲解決香港同胞的飲用水難題,廣工近200名師生毅然奔赴東深供水工程最前線,用汗水、淚水乃至鮮血和生命,把青春镌刻在了東深工程的豐碑上。

廣東工業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大型情景史詩劇《青春印豐碑》。
從光陰中走來,廣工與香港的故事還在續寫。
在新時代,廣工主動服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國家戰略,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矢志辦成“與産業融合最好的學校”,支撐廣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廣工攜手粵港澳高校和企業,攜手世界各國的高校、研究機構及國際組織,以更加主動奮進的姿態,促合作、抓實幹、謀發展。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加強高素質創新型新工科人才供給;創建省內首個粵港高校聯合、校企聯合創立的學院粵港機器人聯合學院,爲機器人産業培養人才;獲批建設大灣區城市環境安全與綠色發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爲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提供科技支撐……

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機器人學院多專業融合培養人才。
一個更開放、更主動的廣工,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廣工,不僅是廣東的廣工,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工、國家的廣工。
廣工與生俱來的“産業”基因,凝聚爲廣工人身上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以“廣工擔當”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也早已內生爲一代代廣工人的最高價值追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創新沃土上,廣工以一個個科研成果,支撐高質量發展——
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新增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創新平台;与佛山、东莞、河源等8个地级市共建13个平台,服务企业6000多家,为制造业提速升级赋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走上科技创新“快车道”;广工教授陈新团队突破了“高速高加速下装备高精度操作”的诸多技术难题,研制了系列高速高精电子制造装备及部件,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憑著科研報國的執著與韌勁,廣工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爲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交上了矢志報國的生動答卷。
回望来时路,“主动担当、服务国家”,是广工的最高追求。展望新发展,“逐梦新征程 攀撑创未来”,是广工的铮铮誓言。
站在新起點,本科辦學65周年是廣東工業大學實施“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的重要之年,也是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大學、沖擊“雙一流”的關鍵之年。
邱學青說,廣工將堅定踐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把國家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盼與廣工所長有機結合,實現學校與國家、大灣區、廣東的同頻共振、命運相系,貢獻廣工力量、展現廣工擔當。
廣工65,正值壯年。美麗校園,正煥發著蓬勃生機、強勁活力。
■對話
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校長邱學青:
乘勢而上勇攀撐
凝心聚力“沖一流”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走到本科辦學65年節點,錨定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大學的目標,廣工如何接續奮鬥?
廣工黨委書記胡欽太、校長邱學青暢談了學校的過去和未來。
以赤誠之心服務國家、支撐地方
問:廣工本科辦學65年了,一直與廣東同行、與時代同向。廣工的精神和氣質是怎麽樣的?
胡欽太:65年來,在任何階段、從任何視角,大家所看到的廣工都鼓足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展現著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和敢爲人先的魄力擔當。
广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然而,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实干担当、守正创新,以赤誠之心服務國家、支撐地方始终是广工的精神内核,滋养着一代代广工人成长为各界英才,也激励着一代代广工人在各历史时期为国家、为广东作出重要贡献。

廣東工業大學校史館浮雕牆。
問:人才培養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广工有何生动实践?
邱學青: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八屆“挑戰杯”國賽中,廣工學子以優異成績再捧“優勝杯”。
厚植创新育人“土壤”,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多年来,广工坚持特色化办学,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聚合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资源,通过资源前移、靶向输送,让人才培養供给侧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侧,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逐步探索出跨学科多专业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广工模式”。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5I”,即产学融合(Industrial)、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拔尖创新(Intelligent)、创新创业(Innovation)、湾区融合(Inter-zone)育人理念。学校还将产业的技术与产品、人力与资金、环境与平台等多元要素融入人才培養体系,帮助學生提高竞争力与创新力,持续探索培养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育人路径。
問:近年來,廣工發生了哪些主要變化?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麽?
胡欽太: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廣工速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學校以“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爲牽引,做強工科、發展理科、融合醫科,理工醫交叉融合“沖一流”,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廣工乘勢而上的法寶。每年8月,學校都會召開發展戰略研討會,全校上下凝聚思想共識、同謀發展大計,推動廣工不斷加快發展。這些年,學校的校園建設和管理服務再上新台階,將發展成果與師生共享,在魅力校園、幸福校園中迸發出笃定的信心和無限的活力。
“集中”的還有校內外多領域的力量。今年9月,教育部—華爲“智能基座”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2.0啓動,廣工作爲首批試點高校與華爲已經合作了三年多,産學實踐一直走在前沿。校地、校企深度合作,集合不同領域的優勢資源,爲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辦成與産業融合最好的學校
問:當前,廣工改革發展處在什麽坐標與方位?
邱學青:方位決定方略。唯有審時度勢,既謀在長遠,又幹在當下,方能贏得未來。找准廣工的曆史方位,必須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以更高遠的曆史站位回首來路,以更強烈的曆史主動把握當下。
新時代新征程,廣工具備國家、灣區、廣東省發展的“天時”“地利”,全校師生上下一心、奮勇攀峰的“人和”,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紮根南粵大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建設步伐。這不僅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體廣工人共同的期盼。
問:廣工如何深度服務國家戰略,如何全方位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
胡欽太:“教育强国,广工何为”“广东需要什么样的广工,广工能为广 东提供什么样的支撑?”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
我們始終將“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置于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用好廣工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持續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彙集資源和優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爲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廣工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打造有組織的科研共同體,提升解決國家重大問題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我們將繼續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呼應地方發展需求,既要“頂天”,也要“立地”。廣工將推進校企、校地産學研深度融合,將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産力,爲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問:站在本科辦學65年的新起點上,學校如何加快“沖一流”?
邱學青:过去65年,广工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扎根南粤育人,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勇挑科教强国重担,矢志“辦成與産業融合最好的學校”,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站在本科辦學65周年的新起點,我們深感使命在心,重任在肩。廣工要成長爲一流大學,必須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通過學校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支撐地區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要建設一流水平的學科,形成引領、支撐發展的科技成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学科建高原攀高峰,形成以高端电子制造、绿色材料化工为代表的“高原”学科群,以局部突破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同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做好青年人才培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质量。
廣工將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進一步提升重大科研攻關和服務社會能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全體廣工人將凝心聚力,爭創一流,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廣工力量。
■數讀
●人才培養质量持续提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37个,现有2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創新創業教育获国家级荣誉9项;在校研究生达1.3万
●學科建設迈上新台阶。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0.4‰
●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各類高層次人才1000余人,其中,省部級以上人才約330人次,國家級人才約160人次。獲批省部級以上的創新團隊18個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理工类省部级科研平台98个,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3个;国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超过160项;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10项,近10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

網址鏈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11/11/content_10080596.html